東豐及后豐簡介


起點

『后豐鐵馬道』的前身是「舊山線」,『東豐自行車綠色走廊』的前身則是「東勢支線」,這兩條鐵路的交匯(分歧)之處為「豐原北號誌站」(1997年10月7日通過最後一列火車後劃下休止符),如今它經過歲月的洗禮轉變為自行車道的起點(國道四號橋下)。
舊山線鐵道對於木匠的一雙兒女是有著很深厚的意義,從我們有記憶來就在「豐原北號誌站」旁的農田(現在木匠租車)玩耍成長,農田是我們的遊樂場,田邊的小溪則是我們的水族箱、游泳池、浴缸...,而「磅鏘磅鏘」呼嘯而過的火車就像是個老朋友,不管我們是在田裡割草或在溪邊摸蜆仔,我們總會探出頭來,努力的揮舞著雙臂,目送著這位老朋友的離去,默默地祝福車上的遊子都能平安的踏上目的地。隨著日換星移,看著這位老朋友的興衰,心中是百感交集;而在縣政府的觀光推動下,這位老朋友成功的蛻變成另一風貌,結合了鐵道、鐵橋、火車、山洞、田園、山林及溪水..的自行車道;這裡真的很美、很真、很獨一無二,如果您有時間,歡迎來到我們的故鄉!

豐原北號誌站(舊照)


后豐鐵馬道

『后豐鐵馬道』是由原來的台鐵「舊山線」整建,從國道四號橋下至后里馬場全長約4.5公里,有日治時期人工建造的花樑鋼橋,雄偉壯觀的橫跨在大甲溪上;以及人工挖鑿的九號隧道,「氣象雄深」長達約1273公尺,是台鐵舊山線最長的一座隧道,騎鐵馬(自行車)過磅空(山洞)有如進入時空隧道中探尋歷史軌跡。

后豐鐵馬道


后豐-花樑鋼橋(大甲溪鐵橋)

雖然火車已不再了,但大甲溪花樑鋼橋與九號隧道仍然保留了下來,而舊山線鐵路線最南端的景點也就在此了。大甲溪橋是六孔桁樑構成,是下承式曲弦椼架花樑鋼橋,每孔62.41m,全長 382.2公尺。明治39年(1906年)11月11日開工,明治41年(1908年)4月10日竣工,至民國51年(1962年)11月起曾進行抽換鋼樑作業。民國86年(1997年)10月7日~8日,后里-豐原間新舊山線切換,大甲溪 花樑鋼橋與九號隧道比舊山線其他路段先一步走入歷史。
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越過小溪...現在就讓我們騎著鐵馬體驗昔日火車穿越鐵橋、越過大甲溪,乘風而行的感覺。

大甲溪花樑鋼橋(舊照)


后豐-九號隧道

九號隧道為舊山線最南、也是最長(1908年縱貫線全通當時)的隧道,長約1273公尺,隧道內也是曲線線形;與舊山線其他隧道一樣,原為磚造結構,在1935年4月大地震後重建改成混凝土結構,隧道北口有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的『潛行不窒』題字,南口則是 佐久間總督的『氣象雄深』匾額。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雖然歌詞裡的"磅空"並不是指九號隧道,但騎鐵馬進入九號隧道,您會發現它不止是歷史悠久(隧道裡呈列了古照片),而且冬天溫暖乾燥、夏天涼爽"透心涼"呢~!稍微抬頭一下,您還會發現九號隧道的新居民”蝙蝠",這絕對是您不能錯過的"心"體驗。

開放時間:
夏季:6:00~19:00
冬季:6:00~18:00

九號隧道


后豐-后里馬場

后里馬場創辦於民國26年,在日治時代是台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於光復後曾改隸於縣農會警備總部及軍管下。后里馬場目前占地廣達三十多公頃的馬場裡飼養著馬匹,后里馬場是目前國內著名的馬術訓練中心。

開放時間:
夏季:08:00~17:30
冬季:08:00~17:00
洽詢電話:04-255-62531、04-255-65293
費用: 全票NT$ 100元(一般民眾);半票NT$ 80元(兒童)
  

后里馬場


東豐綠色走廊

『東豐綠色走廊』的舊名是「東豐鐵路」,又稱東勢支線,建於民國47年3月14日,48年1月12日完工通車,是台灣山線鐵道的支線之一,從豐原開始貫穿石岡直到東勢的鐵路全長十四公里,曾被稱為是全台灣最美麗的鐵路支線。在民國80年8月31日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在台灣鐵道史上劃下了一道句點,對鐵路沿線的居民來說,東豐鐵路是一段過去生活的回憶。
在台中縣政府的規劃下,於民國88年舖設柏油栽植各種花木,而於民國88年9月完工之時,曾遭九二一地震重創,經過二年的整建,並保留部份地震景觀,是全台第一條以廢棄鐵路改建為自行車道的腳踏車專用道,也是全台第二條腳踏車專用道,全長約十二公里,起點為朴子口車站,終點為東勢車站。
春天的東豐是浪漫的,有一大片雪白的梨花裝點,有一整排粉紅的羊蹄甲花點綴;
夏天的東豐是熱鬧的,旺盛的綠蔭配合著徐徐微風,高雅的鳥鳴唱和著輕脆蟲聲;
秋天的東豐是詩意的,金黃的稻穗搖曳著豐收,黃昏的天空飛舞著蜻蜓;
冬天的東豐是內練的,點點白鷺鷥,遠山竟白頭。

東豐的故事就要慢慢的品嚐體會,東豐的第一站是豐原的朴子口車站,它很小,小的讓遊客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您知它有一個很"古椎"的外號嗎?叫「先上車後補票」;您也許會在石岡車站上了解地震的威力之大居然可以讓筆直的鋼鐵扭曲變形;或是在舊穀倉裡發現讓人懷念的古早農具;而或發覺一個人的壽命最多也是過百,但一棵四百年的芒果樹歷經了無數天災人禍仍屹立不搖,每年夏天依然結出香甜的芒果,蔽蔭守護著居民;然佇立在東豐鐵橋遠眺山與水的詩情畫意。

一整排粉紅的羊蹄甲花點綴出東豐的浪漫情懷


東豐-石岡水壩

「石岡水壩」位於台中市石岡鄉,在豐原往東勢之自行車旁,壩體橫跨大甲溪上,是一座由國人自資自建、自行設計的多目標水庫。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流路長度一百四十公里,石岡水壩則位於大甲溪最下游,壩高二十五公尺,壩長三百五十七公尺,有效蓄水量為八十萬立方公尺,為大甲溪上唯一不具發電功能的水庫,主要功能在於調節上游水庫發電尾水,以充分利用大甲溪的水資源,供應大台中地區的民生、工業和灌溉用水。「石岡水壩」攔截大甲溪水成為一個大湖,每當豐水時節,青山綠水的美景和下游礫石成堆的風光是石岡水壩迷人的所在,由於水壩附近的自然景觀保持相當完整,可在水域四周的林間中觀察到大量的鷺科鳥類在此地築巢繁殖,是中部地區極佳的賞鳥所在,也是一處適合全家人出遊的景點
    臺灣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一時四十七分十二點六秒,發生芮氏七點三的地震,規模相當於三十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震央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78度,震中附近石岡水壩右岸的「車籠埔斷層帶」在地震中發生垂直錯動達八公尺多,致使石岡水壩北側三道溢洪道閘門結構嚴重毀損,石岡水壩的損壞,使當時蓄水調節及引水功能喪失,影響到中部地區兩百萬人口的用水。其實如果沒有九二一大地震,知道石岡的人並不多,但九二一地震卻意外讓它躍上國際舞台版面,加上近年來中部地區名氣頗盛的〈東豐綠色走廊〉自行車道剛好途經中點,讓石岡水壩的名氣更為響亮。為了記取921地震災害的教訓,水利局決定因地震導致堰體錯動閘門處不再修復,壩體損壞部份保留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園區,並設置地震相關解說牌,說明石岡水壩當時的受損情形、地震強度、斷層帶位置圖等,讓來訪遊客更瞭解地震當時對本地所造成的影響,另外為了生態保育,斷壩旁也設置了魚道,讓石岡水壩成為兼具地震遺址與生態保育的國家級景點。